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讲述铁窗内的动人故事

发布时间:2013-06-09  |  浏览:

        讲述铁窗内的动人故事

轩 逸

第一次全面反映公安监管工作的电视连续剧《看守所》,近日在辽宁省丹东市看守所顺利关机,开始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当最后一个镜头拍完的时候,艰苦奋斗了几个月的电视人们禁不住欢呼起来,拍摄现场——丹东市看守所废弃的旧监所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说起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要从2009年的“中国作家进警营系列活动之走进公安监管场所”活动说起。在那次由公安部监管局、宣传局、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公安文联共同举办的活动中,一批中国知名作家第一次走进神秘的公安监管场所,第一次接触到公安监管民警和他们所管理的在押人员,第一次听到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也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和公安监管工作的艰辛。这么多的第一次,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激情,催生了一大批反映公安监管工作的优秀文学作品。由著名作家李迪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创作这部后来引起巨大轰动并获奖无数的报告文学,李迪同志在进警营活动之后又连续8次深入丹东看守所采访,3次在监所里和民警、在押人员一起过春节,获取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也激发了他深深的感动和思考。他在《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这部书中,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全面介绍了公安监管工作的情况和监管民警的事迹,也展现了一个个在押人员的心灵挣扎。作品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由中国作家协会牵头,专门在丹东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并把此书定为重点扶植作品。此书还获得包括金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奖在内的多个奖项。公安监管工作也由此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报告文学的成功,立即引起电视人的关注。著名导演、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影视教研室主任程东海,一向对公安题材怀有深厚感情,曾多次参与公安题材影视、综艺晚会等的创作,是个熟悉公安、了解公安的艺术家。他在一口气读完报告文学之后,欣然表示愿意把这部作品搬上屏幕。于是,一个以部队文艺工作者为主体的创作班子成立了,著名编剧、兰州军区创作员雷献和同志,担纲了剧本的主创。

其实,把这样一部以一个个独立故事为主线的报告文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难度是相当大的,何况这还是中国第一部全面反映公安监管工作的电视作品。雷献和、刘凯和胡全新3位编剧在一起经过反复研究,大胆打破报告文学的局限,精心选择了书中几个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监管民警的成长和奉献为主线,经过反复修改,终于结构出一部从工作、生活、爱情等多角度反映监管工作的扎实的电视剧本。

剧本完成后,演员就是创作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扮演剧中灵魂人物——看守所长的演员。经过认真选择和反复磋商,著名演员刘佩琦欣然答应扮演看守所长。刘佩琦素以扮演朴实、正直的形象见长,他当年在电视剧 《无悔追踪》中饰演的民警肖大力,已经是公安影视画廊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了,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在2012年10月29日《看守所》的开机仪式上,刘佩琦自豪地宣布:“要说演警察,谁也演不过我!”

著名女演员苏瑾饰演了剧中的看守所副所长。曾在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老演员李玉峰在剧中饰演了一位勤勤恳恳的老看守,最后在岗位上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在剧中扮演了新一代的看守民警。

《看守所》的拍摄紧张而艰苦。主要拍摄场地是丹东看守所已经废弃等待拆除的旧监区,这里门窗、家具等设施已经没有,只剩下了空房子。剧组的道具、美工人员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重新恢复了监所使用时的模样。冬季的丹东,在这样的房子里拍戏,寒冷可想而知。演职员们克服困难,战胜严寒,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终于在春节前拍摄完成了所有镜头。

春节后,电视连续剧《看守所》将进入后期制作。导演程东海充满信心地表示:“拍摄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也是我们向看守民警学习的过程,我们一定努力以最好的精神状态,精心完成后期制作,奉献出一部公安题材影视精品。”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