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逢提必疑”需要公平“阳光”
发布时间:2013-06-09 | 浏览:
广州日报2013年1月26日
在辽宁东港市政府官方网站上,女副市长董海涛的简介一栏中写有“2011年4月~2012年10月,任辽东学院外事处办公室主任”。有网友称根本不存在这一职位。丹东市委组织部外宣办工作人员回应称:“网上的质疑都需要理会吗?该说明的都说了。”(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如此答复,不仅暴露相关部门面对网民的不友好态度,更势必会加剧公众的疑虑。公平公正地提拔任用干部,最能体现党和政府的诚信与威望。然而,近年来,一些地区在干部提拔任用过程中,屡屡出现破坏公平正义的各类“歪风邪气”。
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的年轻干部,当应将其放到重要岗位上进行锤炼,甚至应当打破用人常规,不拘一格地对其进行破格重用。对此,老百姓自然欢迎。然而,正是由于正规的用人制度频频受到冒犯,正是由于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才会出现“逢提必疑”的尴尬状况。按理说,人才辈出,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如果各级政府部门在选人用人上能坚持严格的选人用人制度,确保其在阳光下运行,自然少受质疑。
而现实刚好相反,买官卖官等各种问题时有发生。一些部门甚至荒唐地将“事业编制”当成“摇钱树”进行公然叫卖。这一次,面对“80后”女副市长董海涛引发的质疑,尽管相关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董海涛的选拔程序符合规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公众心头的疑云。但无论如何,面对当下公众对于年轻干部“逢提必疑”的心态,亟待对当下选人用人制度进行严格监管,从而确保选人用人做到公平公正、阳光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