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2007年9月30日第18期
发布时间:2008-04-28 | 浏览:
山东泰安市突出四大重点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山东泰安市突出四大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培植农业主导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划要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特别是突出发展设施农业和有机蔬菜产业,努力把优势和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使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全市重点培植优质粮、蔬菜、干鲜果、畜禽、苗木花卉、桑蚕6大主导产业和有机蔬菜、泰山池藕、泰山系列食用菌、泰山中药材、泰山茶、新泰黄花菜、肥城桃、宁阳大枣8个特色产业,年内6个县市区分别集中形成1—2个在省内外有明显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培育2—3个初具规模、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带,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2、努力培大培强龙头企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抓好资源招商。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包装一批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山地资源开发等项目,重点筛选40个农业投资项目,引进新上一批资源型加工企业项目,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年内6个县市区分别新建投资过一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8—10个,其中3000—5000万元的2—3个,过5000万元的至少1个。二是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省、市各级对龙头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采取引导管理帮扶、强强联合做大、股份制改造等综合措施,加快现有龙头企业的扩规升级,加快膨胀企业群体和产业规模。市级重点抓好67家泰安市级、17家省级和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抓好利益机制连接。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以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生产车间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一体化经营水平。
3、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围绕主导产业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生产贯穿于主导产业培植全过程,继续组织实施好食品安全“3532”计划和“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力争到2010年,全市主导产业全部获得国家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二是围绕特色基地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使之变成简便实用易被广大农民所掌握的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强化有机蔬菜配套技术规程的推广应用,为培强做大有机蔬菜产业奠定技术基础。三是围绕龙头企业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搞好基地和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规范使用产品认证标志、标识,力争到2010年,龙头企业加工销售的全部产品都是获得国家或国际组织质量认证的产品。四是强化品牌意识,加快“三品”认证步伐。全市年内新增“三品”认证数量30个以上,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五是强化监控手段和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追溯管理和监督检查,实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
4、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实施农业经济国际化战略,围绕资源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培植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年内新增外向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家。积极引导和扶持各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瞄准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根据不同进口国的质量标准要求,搞好产品对接和市场开拓,增强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推动出口基地农产品质量全面升级,继续把大蒜及其制品、有机蔬菜、猪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作为出口重点,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规模。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对外劳务合作,向独联体、南部非洲、澳大利亚等土地广、人口少的国家输出农业劳务,增加农民出国劳务收入。《山东农业信息网》
成都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成都市通过制度创新成立政策性的农业投资公司,改变传统的财政支农方式,变拨款为投资,以市场配置资源取代行政审批分配,使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步入“快车道”。
“把政府的有限财力无限放大”
2006年,成都市财政投入农业发展扶持资金4亿元。对政府来说,已经尽了全力;可对农业发展来说,不过是一场“毛毛雨”,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如何把政府的有限支农财力尽可能放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成都市毅然决定集中6亿元支农资金,成立一个政策性的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及其所属的担保公司,专门负责投资促进现代农业项目,引导和聚集各类资金进入农业,并为现代农业项目和农民创业提供担保、保险和贴息服务。
按成都市的设计,此后每年财政都向农投公司注入新的发展资金,比例不低于资本金的10%。有了这个市场化的融资平台,就可以撬动大量的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投资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投入在短时期内急剧增长,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严重不足的“顽症”。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6家金融机构正式签订贷款协议,贷款总额高达119亿元。这119亿元将全部用于支持成都农村的现代农业项目发展。
成都市农业投资公司成立以来,已完成各种方式农业投资30多亿元,预计今年底将达到100亿元。
“让支农资金尽可能提高效率”
成立农投公司之后,一是可以集中使用原来分散的支农资金,把“拳头”攥紧做大事了;二是因为公司完全按企业操作,变行政审批支配资金为市场化配置资源,选择项目更准确了。通过企业化的投资风险分析,投资回报也更安全了。成都市农投公司已按规范的企业运行模式建立了一整套投资管理制度,实行投资项目申报审批制,成立了投资审查委员会,实行集体决策,并对投资后的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不成功将启动责任追究。
成都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农投公司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同样要求其投资的回报率,并适当回收部分资金,以使投资基金能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目前,农投公司已从第一批的216个申报项目中确定了31个备选项目,项目主要涉及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和花卉等行业,总投资27.3亿元,土地流转35万亩。这31个项目将采取自筹、贷款、地方财政支持以及市农投公司参股等方式获得资金并陆续启动。
成都市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出的新型支农方式,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即迅速撬动了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组织生产方式,被一些学者称为“全新的创造”。《中国改革论坛》
规模化生产催生“富”业
江苏锡山“项目农业”
处处生金
在江苏无锡锡山有一个新鲜词“项目农业”,和这个新鲜词有关的一组数据是:两三年时间,该区就累计引进农业投资4亿多元,培育40多个农副产品商标,亩均效益达到5000元、1万元甚至10万元、百万元。这些数据表明,“项目农业”在锡山发展出现的喜人景象,同时也显示,农业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富”业和“强”业。
何谓“项目农业”?无锡市委常委、锡山区委书记徐劼给出的答案是,用新型工业化思路改造农业传统发展模式,从过去家庭式生产转变为以先进技术为依托的企业化规模生产。通过这种全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集约程度和市场开拓能力,还有效带动土地资源整合,实现了高产高效。
位于锡山区东港镇东升村的金菇园,就是锡山区引进的高科技农业项目之一。金菇园占地只有30多亩,由福建省福州市5个菌菇业主合股投资成立。普通的金针菇项目在这里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的运用、现代化的装备和规模化生产,创造了亩均产出100多万元的“神话”。而独特的繁育种植技术、四季恒温的菇房以及色光诱导技术,使这里的金针菇色白味美,畅销无锡及周边城市,每天产出2吨多鲜菇还供不应求。
“像金菇园这样的规模化农业项目,锡山区有20多个,涉及花卉苗木、瓜果茶叶、水稻蔬菜等多个领域。”徐劼说,为营造“项目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锡山区一方面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针对绝大部分农村人口在非农业领域就业的实际,全区建立了108家土地股份制合作社,让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能获得股金分红,又为项目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在全省率先建立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在现有农业基础上规划建设十大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引进农业资本和先进技术。
“项目农业”的实施为各类资本特别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打开了通道。锡山区锡北镇茂丰电器公司是一家以电声器材为主导产品的企业,面对近年来当地茶叶货紧价扬的市场形势,2002年起在锡北发展茶园,目前已扩展至630亩,成为无锡市最大的民营茶场。今年上半年,该企业总投资5000万元的锡山—鼎汉(台湾)蝴蝶兰种质资源库暨种苗生产项目又成功签约,为锡山项目农业发展添上精彩一笔。而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锡山区共累计引进农业投资4亿多元,培育40多个农副产品商标,亩均效益最高达到了百万元。
面对“项目农业”在锡山发展出现的喜人景象,徐劼认为,是先进技术的运用起到了决定作用。他说,在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有先进的种养或加工技术作支撑。红豆集团投资千万元建造的万亩红豆杉基地,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已掌握红豆杉快繁快育等技术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在无锡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5家进驻企业全部都是有技术有市场的专业公司,短短两年也引进培育20多个花卉新品种。“可以说,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锡山‘项目农业’中随处可见。”
资本、技术和土地资源的结合,使得锡山“项目农业”处处生金。
《江苏经济报》
江苏常州市突出六大重点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江苏常州市日前出台2007年市级生态农业建设项目招标指南,重点在六个方面加大投入,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
一是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结合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重点在茅山老区、农村偏远地区,选择积极性高的地区,按照农村“一池三改”标准,以行政村为实施单元,辖市(区)统一集中组织实施。根据省2007年农村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内容,计划建设1100户,市级配套补贴500元/户。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6-8立方米左右的水压式沼气池和配置沼气灶、沼气灯、管路、仪表等附属设施。
二是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建设。按照统一建池、统一供料、统一管理和服务,对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村,进行秸秆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市级将对已列入当年省级秸秆沼气集中供气项目(要求建设年处理秸秆80吨以上且集中供气100户以上行政村)予以相应配套支持,每个项目市级补贴不超过3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技术培训和后期管理服务等方面。
三是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重点在已建的大、中型沼气项目中,选择在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基础的养殖场(户),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提高沼气工程运行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每个项目补贴10-30万元,实施以奖代补。
四是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结合各地创建生态市(区)实施方案,根据养殖种类及规模,重点建设Ⅰ、Ⅱ类小型沼气工程。年存栏猪500头—1000头,牛50头—100头的养殖场,可申请建设Ⅰ类小型沼气工程;年存栏猪1000头—3000头,牛100头—300头,鸡5万羽—10万羽的养殖场可申请建设Ⅱ类小型沼气工程。根据不同类型,市财政每个项目补助5—10万元。Ⅰ类小型沼气工程要求建设池容不小于100立方米的地下厌氧发酵池和5立方米以上的储气柜;Ⅱ类小型沼气工程要求建设池容不小于200立方米的地下厌氧发酵池和10立方米以上的储气柜。
五是农村沼气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实行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沼气发展同步推进,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逐步建立辖市(区)、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对各地的沼气服务组织进行遴选,给予前期创建资金支持,引导其按照农业部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六个一”的标准(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进行建设,确保为广大沼气用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根据不同的服务规模,市财政每个项目补助10-30万元,实施以奖代补。
六是生态农业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开展沼气工程干式发酵,畜禽养殖废水净化及循环水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及瓜皮果壳的无害化处理等技术的调研与推广。
《中国新农村建设基金会》
鞍山全省首家建立乡(镇)
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
鞍山市结合地区实际,从构筑特色产业框架、强化公益职能、提升队伍素质,服务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出发,制定并出台了鞍山市《关于乡(镇)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暂行办法》,对全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行创新调整,在原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实施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相分离,组建了乡(镇)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目前,全市共组建乡(镇)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79个,人员266名,农业院校毕业的人员占81%,50岁以下占73%。通过一年多运作,乡镇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概括起来为“三个重视”、“三个到位”和“六个变化”。
“三个重视”。一是市级领导重视。鞍山市政府对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极为重视,二是市职能部门重视,三是各县(市)区重视。
“三个到位”。首先,认识到位。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布局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和科学合理设置,较好地克服了单纯就建站而建站的思想,确保了新建的特色站在工作职能和特色经济、工作任务和人力资源配置、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的三个统一。其次,职能设置到位。一是明确机构性质。新组建的乡镇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二是明确工作职能。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民进行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即围绕特色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装备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等。做到了工作上有职责、有内容、有范围,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有侧重。第三,工作制度建立到位。重点是建立健全五项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各乡镇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和人员管理,采取市统筹、县(市)区主管的原则,可作为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派出机构。二是建立健全了用人制度。实行聘任制,签订聘用合同,确因工作需要补充的,从农业院校毕业生择优聘用。三是建立健全了人员工资制度。聘用人员工资按全额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工资由市政府统筹。四是建立健全了考评制度。对聘用人员在聘用期内实行考评制度。考评工作由县(市)区按年度考核。五是建立健全人员档案管理制度。聘用人员的人事档案由县(市)区统一制定和管理,并报市级备案。
“六个变化”。一是在岗人员的工作目标明确了。由过去搞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变为现在专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由过去跑市场变为现在跑现场,农技人员真正又回到农民中间。二是工作职能明确了。基本做到了“三结合”,即服务职能与区域特色经济相结合,服务内容与特色产品相结合,服务对象与园区基地和示范村、示范户相结合。三是工作效果明显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仅在鞍羊线设施农业建设上就投入科技人员达1000人次,推广新型温室结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技术40项,培训农民1.2万人次,培训下级农技人员和农民并接受咨询3000人次,现场咨询、发放科技资料及技术明白纸1万多份。四是解决农民技术难题便捷了。以服务农民为己任,随时随地为千家万户解答和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被农民称为农技战线上的“110”。五是农民增收步伐加快了。通过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传播、典型示范和指导,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进一步提高,从而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六是与“三农”关系密切了。各乡镇特色站不断完善新职能,增加新内容,树立新形象,一支高效、便捷、特色、实干的特色农技推广队伍正在逐步形成。《辽宁金农网》